您好,欢迎来到黄家医圈!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帮助中心  |  网站导航
云南黄家医圈中医肿瘤医院  

患者服务中心咨询热线:
0871-67010118、67010001

 当前位置:首页 - 黄传贵教授 - 作品 - 《民族民间医药学在我国当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我是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是家传医学“黄家医圈”的现代传人,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从事30余年,对医药事业的前途十分关注。现就“民族民间医药学在我国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发表一孔之见。

    一、中国医药学的结构模式
    人类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任何理论都将更新观念,适应未来,医药理论也必然如此。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中国医药学应以清朝末年划界,在此以前客观存在的中医、民族医和民族民间医划归中国传统医药学的范畴,在此之后的客观存在的传统医药现代化、西方医药东方化和东西方医药结合化归为中国现代医药学范畴。
    过去由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构成我国当代医药学的结构模式是不够完整的。首先,这种结构忽视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客观存在。其次,它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表述。我认为,中国医药学的结构模式应为:
                                中医
                中国传统医药学{ 民族医
                                民族民间医
    中国医药学{
                                传统医学现代化
                中国现代医药学{ 西方医学东方化
                                东西方医药结合化

    二、传统医药学
    中国传统医药学是世界各民族医药学中历史最长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门学科。它包容的中医药学、民族医药学、民间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灿烂医药学文化的结晶,都是产生于民间,来源于实践。由于诸多因素,三者同源分流,各走其道,各显其价值,已为客观存在。
    中医药学已有自己的系统理论,已成为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黄帝内经》、《医宗金鉴》、《伤寒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金匮要略》……等等是它的代表著作;张仲景、李时珍、华佗、扁鹊、孙思邈、张介斌、叶天士……等等是中医的鼻祖。中医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代表,它能代表中国。国家公认,世人周知。
    民族医药学有的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具有历史的民族文化背景,或以本民族的文字录载,或为本民族所公认。如蒙医、傣医、藏医、维吾尔医、壮医、彝医、苗医、土家族医等。但民族医只能代表本民族,不能代表其他民族,更不能代表整个国家。
    民间医药学是产生于民间,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实践,流传于民间,散见于民间各民族中自我医疗保健的经验和方法,是中医和民族医理论的发源地,是中国灿烂医学文化中的瑰宝,是伟大医药宝库中急待保护、开发和发展的部份。它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家传性、保守性、单传性、口传性、散在性、古朴性、普及性、非系统性和非理论性等特点,但具有简便性、经济性、适用性、有效性,是民族民间医学的具体体现。它不能代表国家,也不能代表某一民族,但客观存在,是有适用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医学体系。
    传统医药学的三大组成部份,除上述各自的特点外,在继承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是以典籍为纲,师徒传承,偏于理论,医药分开。而民族民间医药学,大多为心传口授,一脉相承,医药一体,重于实践。在诊断上,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侧重于审证求因,辩证施治。用药上强调古方为鉴,谨遵君臣佐使。而民族民间医药学强调专病专治,专症专方,强调族的配方,以经验中的单方、验方、功法、手法、内治、外治、分合施治。总之,民族民间医药学与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的区别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区别是:能代表国家的谓之中医;代表某一民族的谓之民族医;而广泛存在于民间不能代表某一民族,更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谓之民族民间医。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民族民间医药学还未有明确的定义,在理论上,几乎还是白纸一张。对它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也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依然处于自生自灭、自荣自枯的境地。不少民间世家的医理精萃和绝招妙技,或因传人离世而带走,或因辗转相传而失真。思之痛心,睹之伤情。民族民间医药学不被重视,不利于中国当代医药学的发展。只有给民族民间医药学以应有的地位,抓紧抢救、发掘、整理,只有建立起中国特有的、独立的民族民间医药学体系,才能使中国当代医药学的结构模式趋于合理和完善。

    三、现代医药学
    现代医药学中的传统医药现代化,西方医学东方化和东西方医药结合化,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标志。这个结构才切合中国现代医药学的客观现状。它覆盖面广,从根本上避免了长期存在的门户之见,并统一了中国客观存在的各医学流派。
    传统医药现代化:人类进步,科学发展,促使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在理论框架和技术上都被高科技所渗透、突破。人们利用高科技的现代医药技术整理、发掘传统的医药学,产生了很多成果。如从中药黄连中提取了黄连素,柴胡中提取柴胡素,灯盏花中提取了灯盏花素,秋水仙中提取秋水仙碱等等。这是传统医药发展的标志,也是传统医药学的生命所在。
    西方医药东方化:中华民族1840年以前在医药上用的都是中医、民族医和民间医,都是使用纯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进了化学药物,称之为西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中国化学工业得以产生,能生产化学合成药物,应称为中国的化学合成药,而不应称为西药。中国医生用中国制造的手术刀在中国人身上切下了大瘤子,不应称为西医。那种把中国医生的所做所为称为西医、西药,是缺乏民族自尊的表现。但要承认,西方医药进入中国后,对中国的现代医药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医药东方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中国现代医学的组成部份。
    东西方医药结合化:西医是以解剖为基础,以量化理论指导实践为科学依据;传统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指导实践为科学依据。诊断上:西医辩病论治,传统医学辩证论治;用药上:西医是按统计学概率对人群、对病种;传统医学是按整体对个人、对症候。西方医学和东方医学有千差万别,但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生命、疾病,都是以哲学作为指导,以生命为桥梁,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生命的产生、发展和延续,阐述疾病的产生、发展和转归,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没有根本的冲突,但结合点不在理论,而在临床。

    四、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客观存在
    在现代医学和其它各门学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命现象,始终成为科学家们所瞩目的领域。当部份医学科学家们站立在科学的塔尖上骄傲地注视着生存在地球上的这数十亿生灵的时候,他们似乎突然感觉到科学捉弄了自己。因为他们发现,对人体生命现象研究得越细,似乎离开生命的整体就越远,就越是把自己牵向了一条死胡同。因此,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几乎都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声:二十一世纪人类要回归大自然!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与世界上尖端的现代医药学的研究领域相距甚远的中国传统医药学不正是植根于广阔的大自然的土壤中吗?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学不是更具有大自然所赋予的“土”和“俗”的特点吗?世界各国曾经掀起的阵阵中草药热不是曾使炎黄子孙们兴奋不已吗?这样说,并不是想为我们民族护短,贬低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而是要把中国的医药学中最原始、最广泛的部份与现代医学进行客观比较,从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从而确立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网络。
    现代医学的发展,在整个医学结构组合的模式中必然是领先的。但是,它与传统医药学和民族民间医药学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表现似有明显的差异。现代医学发展的先进科学手段,目前基本上都只能在我国县以上的城镇得以普及。如:CT、核磁共振一类的诊疗技术,更使普通人望尘莫及。但是,在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仍很突出。居住在深山僻壤的农民们,祖祖辈辈都不曾享受过正规治疗。几十岁的老人还没有见过穿白大褂的医生,更没有听说过B超、心电图等。生存的本能促使生活在这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去进行自我保健的不断实践,推动着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向前发展。他们能在那艰苦的环境和落后的条件下传宗接代,生存繁衍,延年益寿,靠的就是民族民间医的自救。那里的人们信赖的土医生,诊断简便,就地取药,疗效良好,省钱省事。毋庸置疑,在我国民间确实存在着一支强大的业余医疗队伍。

    五、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发展与思考
    民族民间医药学的源头在民间,潜力在民间。抢救、发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学是一项艰难的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伟大事业。我的家传医学“黄家医圈”是幸运的,1988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组织专家在京召开的论证会上,对这一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是“祖国医学中有研究价值的一块瑰宝”。“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直观、质朴、简便易行,诊断的准确率高,扩大了中医诊治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加紧进行系统整理,扩大验证,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真正成为我军医学卫生事业中一颗明珠。在这几年中“黄家医圈”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但它始终只是民族民间医药学之沧海一粟。在中国民间流传散存的不知还有多少类似“黄家医圈”的诊治体系或“医理”、“医案”尚未发掘。因此,发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学宝藏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面向民间,要广泛地团结同道,联系群众,持之以恒。具体地说,要使民族民间医药学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理直气壮地竖起民族民间医药学的旗帜,组织起民族民间医药学队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的成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的出版,东方民族民间医药学院的开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是在民族民间医药学方面身怀一技之长者,哪怕只是一味药、一个方、一种手法或一套功夫……,愿意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者,不分种族,不论职位高低、职业异同、有无文凭均可参加。用这种方式联系群众,畅通渠道,最广泛地抢救、发掘、整理流传散存于民间的各种独特的诊疗技术、单方验方、治法治则及其理论体系,借助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手段筛选,提高并公诸于世,服务于民。
    第二,吁请社会各界对民族民间医药这一事业给予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各医学院校,各医药科研单位投入一定的力量,既要造成一定的声势,也要有具体的措施。
    第三,建设一支民族民间医药学的队伍,遗弃偏见和自我封闭。在这方面,我们愿意以黄家医圈南疆医院、黄家医圈中医药研究所、黄家医圈制药厂、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学院为依托,在发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学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起民族民间医药学自己的宣传阵地。努力办好已在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为民间乡土医生讲话,为民族民间医药学呐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成为民间献方献策的讲坛。
    第五,建立民族民间医药学的专门科研机构和网点,引进使用当代科技成果,经验方法,尽可能地缩短民族民间医药学的科研周期,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
    第六,建立“民族民间医药研究奖励基金会”,资助和奖励那些为民族民间医药学的研发和发展作出贡献者,鼓励他们的工作,确认他们的价值。我深信,民族民间医药宝藏的事业将开拓新的局面,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学这块瑰宝,必将脱风尘而显华姿,大放异彩,光耀于世,造福人类。

返回顶部
医院邮箱
关注小程序

扫一扫
关注微信小程序

预约挂号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进行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